某集团军副军长鲍铁印谈军事训练 来源: 解放军报(北京) 小草泛绿,树木成荫,营房整齐,太阳能路灯推迟了夜幕降临的脚步,多功能塑胶操场留住了战士们的笑声。晚饭过后,记者徜徉于有着“平江起义第一团”美誉的某红军团,看到的是一座现代化的营区。 “变化真是太大了!”面对记者的感叹,团政委李红军用手指了指脚下说,光地下工程就“埋”了800多万元,占了整个营区改造经费支出的三分之一。 记者驻足发现,原先营区上空蜘蛛网般的电线、电话线、网线不见了,都被“藏”在了地下。该集团军副军长鲍铁印告诉记者,在去年开始新一轮基本设施建设时,集团军党委在下拨建设经费时,明确要求各级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,着眼可持续发展搞建设。 该团营区内有不少解放前留下的旧营房,因年代久远,上、下水管道经常老化破裂,给官兵生活带来不便。为解决这个难题,部队专门成立“应急抢修队”,哪儿漏水就马上组织人员抢修,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 功夫没少下,钱也没少花,到头来却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反而成了团里的“老大难”。团领导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,把往年花在修补管道上的钱加起来,早已足够把营区所有管线更新一遍,“缝缝补补”实在是得不偿失。在这次基本设施建设中,他们既算经济账更算长远账,对营区内所有的上下水管道、供暖管道和通信电缆进行彻底更换,使困扰该团多年的供水、取暖、通信等问题彻底得到解决,“应急抢修队”也光荣下岗。 “坚持走投入较少、效益较高的路子,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。但是,投入少是前提,效益高才是目标,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,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,才能真正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。”这个集团军领导深谙此理。在去年新一轮基本设施建设工作启动后,集团军党委既要求所属部队精打细算,更倡导和支持他们着眼长远算“大账”。 某团更换路灯,计划采用既环保又节能的太阳能路灯,但比最初的预算要超出近6万元。在该团现场办公的集团军领导粗略一算,这种路灯一年下来就可以节约电费2万多元,当场拍板定下更换这种新型太阳能路灯。某旅更换水暖管道,他们采用树脂材料的PV管,虽然比原计划的铁管价钱高了1倍,使用寿命却延长了三四十年。 华灯初上,军营的夜景让人流连忘返。在离开团队返回的路上,记者想:此行虽说没看到什么“风景”,但“隐蔽工程”更让人为之钦佩。 (本报长春4月26日电)[B][/B] |